2)第八六九章 备战(十二)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怎么样,这是可以预见的。

  让都督、总督,或者节度使,手里抓着财政权、自行招兵权、任免权,这样的教训在历史上出现过太多次了。

  的确,大顺的精锐军队很能打,在大顺国内,其实保持一支大约二十万左右的常备野战部队,就足以保持稳定。

  可,仅靠几千人,或许可以征服印度,但却无法统治印度。

  杜锋只能做锡兰都督,立下大功,但却绝对不可能当印度总督;锡兰的野战部队,只能三战定印度,却不可能统治印度,维系印度的安定,统治将近两亿的人口。

  十万,或者二十万军队,这是统治印度的基础。

  并且,鉴于军改之后的募兵退役制、以及皇帝必然不会选择让士兵永远在印度服役以免军队藩镇化的现实,就必须要考虑,这十万甚至二十万人的制度。

  没有一整套的制度,就不能算大顺已经完成了征服印度的全面备战。

  锡兰岛上的备战,是为了战术上获胜,攻必克、守必稳,不是为了统治和征服印度。

  况且,花大价钱培养出来的精锐野战部队,去印度打治安战?在漫长的消耗中,抹去了精锐野战部队的战斗力,最后沦落成一支只能偷鸡摸狗、扰乱地方的守备部队?那这钱,花赔了。

  军制改革的基础,永远是经济基础。

  大顺嘴上说慕唐追汉,可经济基础已经完全不同。

  大唐的府兵授田制,源于大唐手里捏着足够的国有土地,甚至能在敦煌那种西北之地进行授田、并且留下了明确的记录。

  大顺在统治核心区,在中原,有多少国有土地?能搞府兵制吗?

  府兵的基础,是一群买得起兵器、战马、革甲的自耕农、小地主。

  大顺有这个经济实力的士绅地主,谁会去当“丘八”,而不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大顺选择了募兵,实际上也只能选择募兵加部分世兵府兵结合的方式。那么,从灾区募兵,怎么防止出现宋朝冗兵的情况?

  这些士兵退下来之后,怎么办?

  不管不问?任其死活?

  谷慈/span扔在印度,就会有有心人带着他们,干点大事,爷自天竺称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岂不快活?

  运回大顺,一船船的服役期满的士兵,扔到大顺的经济中心松苏港口、政治中心京津地区,生怕城里面造反的人拉不出来队伍?

  这就是赵立本的弟弟,说起来的南大洋授田问题的根源。

  也是大顺为征服印度、统治印度做的备战准备。

  当然,这一切,是建立在“大顺的月距角测经度法已经成熟”这个物质基础之上的。

  在此之前,大顺即便早就知道南大洋有一片大陆,甚至起了个新苦兀的名字,但想要往那边大规模移民就是异想天开。

  至于小麦玉米棉花种植技术、铁犁、牛耕、耧

  请收藏:https://m.tianla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